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以富士康为首的苹果产业链,究竟如何应对用工荒?

据相关媒体报道,新款iPhone虽然创新乏力,但销量依然走俏,这使得整个苹果产业链都处在非常忙碌的状态,三星、台积电、LG等关键零部件的产能更多地依靠设备,而且他们向来强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iPhone的产能,如果苹果市场部给出非常不靠谱的订单规划,他们是有底气拒绝的。相比之下,富士康、蓝思科技、和硕等低端代工厂,只能按照苹果的市场预测来准备资源:订单充盈时,iPhone town内熙熙攘攘几十万人;订单减少时,则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一片哀鸿遍野,也就是说,现阶段iPhone新品上市,正是最如火如荼的生产旺季,供应商的人力需求都处在一个最高点,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周期性的用工荒,而抢人策略,再次成为“吃下订单”的关键。

在苹果全部的供应商中,最为人熟知的用工大户非富士康莫属,他们最巅峰时的工人数量达到120万,其中有95%的人属于基层员工,总裁郭台铭曾经坦言,管理100多万员工非常困难,这也是为什么他早在七年前就喊出:百万机器人计划,但显然,这个宏伟的计划并不如规划地那么顺利,富士康在用人高峰期,依旧需要招募尽可能多的基层员工,靠着他们勤劳的双手赶工iPhone,而为了应对随时爆发的用工荒以及抢人大战,他们正逐步摸索出新的人力资源体系,事实上,每每苹果的新品上市,大家都要做好“打仗”的准备。

抢人大战,代工商如何建设招募渠道?

基于此前的一些报道,苹果之所以把上百个代工厂建设在亚洲,正是看中这里的廉价劳动力,奥巴马曾经要求乔布斯在美国制造 iPhone,以提高就业,帮主的回答是:这些工作再也回不来了,我们在全国范围内能找到的工人都凑不齐一条iPhone的生产线,更不要说满足高峰时期天文数字的产能了。于是如你所见,iPhone的零部件以及最终的组装生产一直都安全地留在亚洲大陆,但显然,亚洲的代工商要搞定人力问题,也绝非容易的事儿,一来 iPhone的零部件越来越多,产业链日益庞大,用工需求也水涨船高,另一方面,随着外卖、快递、直播、滴滴等行业的兴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分流着低端制造业的员工,事实上,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呆在工厂,而自由度高的工作更受他们欢迎。

以富士康为首的苹果产业链,究竟如何应对用工荒?

当然,能在苹果产业链上存活下来的企业都是有头有脸的狠角色,他们又岂能坐以特毙,无所作为呢?更何况,类似富士康、比亚迪、和硕这种企业,经年累月地同“普通员工”打交道,也通过多年的沉淀和经营,构筑起相对成熟稳固的招募体系。

首先,大型企业内都会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抢人”,富士康、比亚迪等大型企业,还会成立专门的后勤保障部门,培训部门以及医疗团队,因为新入职的员工需要乘车进入工厂,需要领取合适的工衣,同时要去完成相关的体检,包括视力状况、传染病情况等等。在普通的中小型企业,CEO或者总经理们兼职就把这些事情做了,但对于用工大户来讲,服务于如此大规模的工人,必须要建制专业的团队,他们需要达到专家级的水准,比如人力资源拓展团队,需要清楚地知道各省市的年轻劳动力分布、性格特点,一般来讲,他们会优先招募本地员工,而后再慢慢地向外地辐射,毕竟,制造企业基层员工的归属感还是比较差的,普通人难以承受这种高浓度的“乡愁”。

其次,校企合作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一些技校的广告,关键词大都含有“百分百就业,否则退还学费”之类的魅惑,他们最重要的输送目的地就是电子制造业,因用工数量大且要求低,企业常常会承包整个班级,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透明、双选的基础上。企业会说明工作性质,福利待遇以及发展前景等等,而很多技校学生因就业压力,往往会选择“骑驴找马”的策略,况且,在大企业中,也并非没有向上流动的通道。

另外,随着人力招募挑战日益加大,市场上慢慢岀现一些专业的“职业介绍公司”,他们大都是本地人创建的,董事长兼CEO,再兼职总经理,基本上由村长、支书等比较有威望的人担任。作为固定的联络窗口,他们既熟悉本地的劳动力资源,又知道企业的工作状况,有效抵消了“准工人”之于陌生中介的不信任感。如此工作虽然低端,缺乏技术含量,但在 iPhone出货高峰期却是一个利润丰厚的香饽饽,笔者曾经亲眼见过这样的职业介绍公司,说是公司,其实,只是一间简易的房屋,有一张桌子和一副海报,身后会挂一个电视,介绍

企业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而且免费赠送一套被褥和脸盆,免费体检等等,而作为回报,企业会按照工人的数量支付“介绍费用”,单人介绍费最高是600元/人,也就是说,如果能招聘1000人,则可以获得60万的收入,而且,这仅仅是几年前的官方价格,随着竞争加剧,这个价格应该有大幅度地上涨,况且,这本身就是“无本万利”的生意。

最后,企业也会要求内部员工推荐亲朋好友入职,显然,这个成功率更高,毕竟,是一种“熟人”生意,也大大降低了新员工“乡愁”的浓度。

机械取代人工,中国制造的必由之路

面对用工荒,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有自己的应对之道,也基本上勉强维持着自己的平衡,毕竟,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苹果产业链因找不到人,而导致 iPhone缺货的事儿,但显然,苹果的代工商肯定也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竞争环境日益残酷,我们前文提到的一些渠道正面临失效的尴尬,而且从长远来看,如此巨大的用工需求,如此密集的劳动工业更像是一种过渡,或者说,中国制造势必要转型。

事实上,要应对用工荒,一方面要扩大招募量,寻找一切的潜在资源,甚至把视野拓展到东南亚、印度等新兴市场,那里有更廉价的劳动力,工人工资只有中国大陆的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这些工人尚没有享受过“小康生活”,也都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新的生活,如果真要考虑这些资源,也就意味着,中国制造的订单会大范围转移,直到消失,显然,这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另外一条路,就是加速“机械取代人工”,但这条路并不好走,强悍如郭台铭也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大面积普及自动化,他舍得购买日本最昂贵的机器人,却无法预测 iPhone的生产流程会变得日益复杂,而一些中小型企业,则压根不敢考虑“机械取代人工”,毕竟,投资成本实在太高了,他们不搞自动化,未来会倒闭,他们现在搞自动化,立刻就会倒闭,这才是中国制造企业真正的窘境。

毫无疑问,在短时间内,苹果产业链上的代工企业还要依靠这些传统手段来应对用工荒,我们只能希望,苹果的品牌热度再延续地久一点,让代工企业熬过漫长的投资回收期,如能匹配好大数据、人工智能、 Face ID等技术,或许真会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自此,再没有劳动密集型企业,自然也不会再有用工之荒。(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话题:



0

推荐

康斯坦丁

康斯坦丁

2881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曾在多家IT知名企业就职,并担任过TECOMM副总,科幻星系团队创建人,多家媒体特约IT评论员,科幻作者,目前是自由撰稿人。在《科技日报》、《科幻大王》、《科学画报》、《漫友》、《中国动漫》、《看电影》、《飞碟探索》、《百科知识》、《奥秘》、《新希望》、《电脑报》、《计算机世界》、《软件世界》、《人民日报》等上百家刊物及新浪、搜狐、腾讯、网易、赛迪等多家网络媒体开有特邀专栏。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