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双奥会开幕式之后,开年的大流行词汇就是:中国人的浪漫。没错,美工、摄影出身的张艺谋,有本事把任何场景、人物、画面都拍得美轮美奂、惊艳绝伦。老谋子坚信:影视艺术应该要凌驾于吃喝拉撒或者其他本能生活之上,人类需要向往美学,需要一点点的浪漫调剂生活。古往今来,众多的电影作品都喜欢着墨于浪漫,有小城浪漫、血色浪漫、雨天浪漫等等,溢出屏幕的甜腻感觉,直教人生死相许,分泌出大量的多巴胺。但是理性、冷静的影片都会坚持同一种价值观:浪漫是现实生活的调味剂,却不是生活的主旋律,更不可抵御现实磨难,就连仅有的“止疼”功效,常常都微乎其微。
电影《纽约的一个雨天》,乍一看标题感觉挺浪漫的,但亦能感觉到深深的凉意。影片世界里的门第,圈层间的隔阂,就好像耶路撒冷的“哭墙”,横亘在恋人之间。在这座“哭墙”面前,浪漫依然浪漫,却显得非常凄凉。
门第之间:温和、善良都是无声的不屑
表面上看,《纽约的一个雨天》讲述了一对热恋情侣的故事,但随处可见的反讽细节又让这个纽约雨天,非常不平凡。男主人公盖茨比生于纽约的富贵之家,更准确地说是:贵圈中的富二代,浑身散发着文艺气息,对浪漫有着无限的向往;女主人公艾什莉同样生于富贵之家,内涵则是:来自图森农村,父亲开办了一些银行,属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却是妥妥的“圈外人士”。银行给了艾什莉勃勃的野心,她在纽约碰到倾慕的导演和知名的演员,谈笑风生之中,感觉自己已经融入到新的圈子中,殊不知,她正处于一种悄无声息的不屑和鄙视中。影片表达的高明之处正在于:贵圈温和、善良,但贵圈难以企及。
圈内人士对于芸芸众生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包容,包容到悄无声息,避无可避,但是当女主人公觉察到之后,精神可能面临崩溃。事实上,门第、圈子之类的东西,之所以该遭到诅咒,正在于此。
盖茨比和艾什莉的浪漫注定没有结果,也代表着普通人很难踏入纽约的娱乐圈层,即便碰巧扒开井沿见识到更大的世界,终会因“认知不足”而重新掉落回来。比如艾什莉刚见到导演,就表达出对电影深深的热爱,侃侃而谈,但是局限于自我的认知水平之内。而导演温文尔雅地邀请其观看放映,表面看来比较器重艾什莉,但在整个过程中,既没有对于艾什莉观点上的指导,更没有职业的内容输出,而是大谈圈中的八卦小料,这足以证明导演并不看好艾什莉。残酷的是,对于一个圈外的女孩来讲,这些信息已经足够震撼,甚至能熔断自己。
相比之下,自小生活在圈内的男朋友盖茨比,则一直淡定从容地处理圈内之事,他会云淡风轻地和知名导演、大牌演员“打个招呼”,亦能“碰巧”参加到重要的酒局中,就连艾什莉神往的出镜机会,盖茨比也能够以“玩票”的心态来获得,而电影更高明的操作在于:男主竟假装“领到好人卡”。
在盖茨比和艾什莉的全程交往中,盖茨比没有一句对女友的负面评价,还要佯装无辜地“一直被忽略”,但显然,他和艾什莉浪漫的内核,其实是一种新鲜感。如此新鲜感,会令人在短时间内兴奋、迷醉,但当新鲜感消失之后,盖茨比可能会全盘吐掉,连“咀嚼”的兴趣都没有了,更非人生营养。
圈外者的自律:惜缘不攀缘
总的来说,《纽约的一个雨天》内容还是非常丰富的,抛开所谓影片内核以及导演伍迪个人之于纽约贵圈的嘲讽。普通观众也能从中感受到圈层二代的生活状态和一些美好的事情。比如盖茨比符合伍迪一贯的塑造角色的模板:自命不凡、有点小古怪和小聪明。学业自然不是其生活的主旋律,毕竟,在如此优渥的环境中,再加上先天天赋使然,盖茨比只需付出30%的精力就已经能搞定学业。况且,他大概率不需要“通过学业,鲤鱼跳龙门”,所以,盖茨比有精力热爱体育、音乐、美术,制造浪漫的文艺气息,也正因如此,他邂逅了艾什莉。我们可以讨厌“贵圈真乱”,但没有理由讨厌热爱生活的人。
相比之下,艾什莉面对圈层浮华的社会生活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迫切感”,会让人觉得非常不浪漫。在纽约的一个雨天,她非常自然地选择放弃和男友的约会,转而“忙事业”,这种态度和选择更是加剧了盖茨比的居高临下。
中西方文化虽然有差异,但对于权贵圈层、娱乐贵圈,却往往一样地态度拧巴:一方面,影视作品惯于讽刺圈层,这样可以迎合大众,推高票房和口碑;另一方面,导演深知贵圈生活的优点,也知道底层社会中的劣根性。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影视创作者,更愿意传递主流的、好的、教人向善的价值观。所以,我们在看待《纽约的一个雨天》时,不仅要读懂其中的讽刺,还应感受到世界上存在另一种更好的生活:富裕、优雅、从容、自信。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应该是要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努力地向上跳跃,珍惜每一次机会却又不能太过于急功近利,毕竟,培养一个贵圈人士,需要三代人努力。或许,对于艾什莉来说,“惜缘不攀缘”才是恰当的处事方式和生活态度吧。(科幻星系 康斯坦丁/文)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