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20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对于普通人和企业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一方面,普通人宅在家里,足不出户,单就那份百无聊赖的空虚感就足以把人吞噬掉,再加上房贷、车贷、网贷的催款短信,更是令人不胜其烦,连90后都开始意识到:存款是一种如此睿智的选择;相比之下,企业的处境更加复杂微妙,中小企业大都背负贷款,现金流在平日里就已经成为上紧的发条,小CEO们努力地维持一种“随时都会崩溃”的平衡,新冠疫情仅仅影响两个月,就出现了非常惨绝人寰的感觉;大企业虽然实力雄厚,但企业家们习惯自虐,每年都要追求更高的营收和利润,而且为了保持团队战斗力,不会轻易下调,况且,大企业的员工更加密集,一旦出现感染者,后果往往非常严重,此外,地方管理者对大企业的要求也更多,不仅要贡献产值,还要贡献形象,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企业的日子不好过,会直接体现在人事系统上:在职员工需要面对裁员、降薪、强制休假等等,应届毕业生则更惨,算得上:出师未捷身先死。事实上,面对嗷嗷待哺的应届毕业生,大企业往往不惜血本培养,但在特殊年份里,企业银根紧缩,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吸收会大打折扣,况且,今年毕业生达到874万,又创新高。面对如此窘境,毕业生和劳动专家除了再次剖析原因之外,还要创造并逐步接受更新型的工作岗位。
 
供需脱节,应届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
 
自从中国高校扩招之后,应届生就业难就成为一个社会话题,昔日的天之骄子曾经一度和农名工、城市低保户一起沦为“最难就业的三大群体”。十年前,城市的平均房租是2500元,而应届生的平均月薪只有2300元;大家毕业之后,去人才市场的感觉就跟去菜市场的感觉一样,面对企业招聘就像最廉价的菠菜一样,让人挑来挑去,更尴尬的是,企业在招聘的时候,感觉也比较差,他们想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非常困难:要英文六级,要研究生,要有经验,要忠诚度等等,应届生看起来,清一色的小白。
 
平心而论,中国高校扩招并不是一件坏事,有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但在野蛮生长的过程中,有很多高校缺乏必要的教育制度设计:
 
中国是基建狂魔,大学修建大楼,只是眨眼之间的事儿,此前的机电学院、纺织学院、化工学院联合起来改名某某科技大学,生源瞬间暴涨,学生在报考专业时,会有琳琅满目的选择,但因高中生活太过紧张和封闭,导致根本不知道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更没有办法做一些关于性格、天赋之类的评估...这些野蛮、盲目的心态背后,导致绝大多数人在大学校园里庸庸碌碌、咸鱼混吃,找不工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更何况,只注重修建大楼的高校,也很难关注到“人格、情怀”之类的高级培养。于是,学生在失去象牙塔的保护之后,常显得弱不禁风,很难应付社会的残酷。有专家提出,中国高校未来要增加同企业的合作,把应届毕业生分为两个方向:一些天赋异禀的人,可以花心思学习高数,学习傅立叶变换,学习数电和模电,最终走向研究所之类的研发岗位,他们有潜力成为专业的精英;而更多的人,需要在大学期间接受定制培训,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做特殊的培养,在大学阶段,学生可以做最基础的课程设计,以充分锻炼自己的思考力,其余的时间则需要充分适应企业文化、岗位需求等等,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的中国企业常常把英文作为高级的技能之一,的确,国内非英文专业的学生,即便通过四六级考试,也很难达到企业的英文要求,事实上,企业更多地要求的工作词汇、办公室词汇,以及同外籍人士的实际沟通,至于说,那些逻辑复杂语法,四六级中的考试陷阱是很难用到的。
 
英文的脱节,只是高校和企业脱节的一个缩影,更难处理的是,社会正在剧烈地变化着,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企业带来巨大冲击,但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新兴岗位,而应届生要拿下这些岗位,除了技能上的修炼之外,更重要的是调整心态。
 
移动互联网会给应届毕业生一条活路吗?
 
应届生就业难,有一部分是来自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如前文所述,大学生在校培训同企业的需求是脱节的,毕业之后,肯定不会有特别高的薪水,但问题在于,社会曾经赋予大学生太高的期望,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的家长,恨不得孩子毕业之后,能马上带领全村儿人发家致富,而一些家境富裕的学生,则被家长花重金安排到国有企业,算得上无上荣光。相比之下,私有企业职员、自由工作者则被视为不务正业。
 
好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量新式的工作诞生,不仅手机产业链上的岗位熠熠生辉,就连一些App所带来的就业岗位,如外卖、网红、带货主播、自媒体等等,也都吸引着大学生,或许,这是一条活路。十年前,北大毕业生卖猪肉谋生的事情,被解读得沸沸扬扬,后来人家坦然面对,做起了连锁店生意,实现财务自由;80后写手张佳玮也曾被父母斥责为不务正业,但他能用篮球专栏稿费养活自己时,再没有人嗤之以鼻,这两个例子足以证明:行业没有高低贵贱,国企不等于高贵,而自由职业者也不应该受鄙视,关键是要看,从业者在整个行业里处在什么位置。事实上,任何一个行业的金子塔顶,都是令人敬仰的大神精英,如吸管大王、粪霸等等,所以,心态转变之后,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放大作用,应届生应该是不难找到活路的:
 
如现在如火如荼的外卖行业,单纯地做一个外卖小哥,风里来雨里去的,有些浪费大学生的知识,但即便是本次疫情彻底结束,餐饮业依旧会持续低迷,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高端外卖”,或者称之为“移动厨房”,海底捞可以送锅底上门,老北京炸酱面的厨师也能带着原材料上门服务,渐渐地,大型热闹的饭店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则是上门服务的移动厨房团队,大学生可以不用直接做饭,但团队的组织、资源的协调以及客户沟通都是他们的强项;此外,网络红人的锥子脸、大长腿都已经渐渐令人厌倦,消费者越来越希望能从网络社区获取一些专业知识,如医疗常识、营养常识、法律常识,本次疫情给全中国的人都好好地上了一课,知识付费经济有希望会蓬勃发展,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习能力会在移动互联网的催化之下,快速变现。其实,很多人只需要把自己读过的书分享出来,把自己的专业知识翻译成科普文章,都是有机会变现养活自己的。
 
毫无疑问,移动互联网在未来几年,会再度渗透生活的各个方面,人力资源、工作岗位不会局限在有形的车间和写字楼内,而是散落在移动互联网的云端,变成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企业想要使用时,移动互联网可以立即组织需要的团队,而当任务结束时,大家可以解散,再度投入到新的订单任务中......(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话题:



0

推荐

康斯坦丁

康斯坦丁

2881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曾在多家IT知名企业就职,并担任过TECOMM副总,科幻星系团队创建人,多家媒体特约IT评论员,科幻作者,目前是自由撰稿人。在《科技日报》、《科幻大王》、《科学画报》、《漫友》、《中国动漫》、《看电影》、《飞碟探索》、《百科知识》、《奥秘》、《新希望》、《电脑报》、《计算机世界》、《软件世界》、《人民日报》等上百家刊物及新浪、搜狐、腾讯、网易、赛迪等多家网络媒体开有特邀专栏。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