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德国的粘合剂、螺母企业,为什么能成为隐形冠军?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外都弥漫着一股“贬低制造业”的风气,父母更乐意让子女们选择金融类、设计类的工作,比如银行职员、服装裁剪什么的。美国贬低制造业的路,走得颇为风光,他们主动放弃了污染环境、利润率又低的制造业,专注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同时,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培植品牌,输出类似苹果、微软、耐克等众多品牌,出尽风头之时,又赚取大量利润。相比之下,中国要艰苦得多,不仅错过两次工业革命,现代企业制度起步也非常晚。为了发展经济,我们需要来自美国的订单,如果向研发、品牌领域进军,又担心得罪客户。于是,只能在一种卑躬屈膝的状态中追赶。

可以说,中美制造的发展道路算是两个极端,而德国作为现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工业底蕴方面要领先于中国,而且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非常不屑于跟美国一样高调行事。久而久之,德国处在中国和美国中间的位置,很多企业都是“隐形”的冠军。

现在,德国经济显得有些活力不足,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拖累于社会制度承诺给市民的高福利,大家仅靠管理者发给的福利就能过上好日子,谁又愿意殚精竭虑地奋发图强呢?但如此心态的微妙之处在于,它会创造出多元的价值观,具体到制造业就是有利于培养出大批的工匠,他们能享受产品在手中升级的过程。

 

德国的粘合剂、螺母企业,为什么能成为隐形冠军?

德国制造,有哪些隐形的冠军?

谈到制造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的大规模生产,世界工厂的帽子熠熠生辉,但平心而论,我们在高精度制造以及人才培养体制方面远远落后德国。唯一露脸的中国制造代表作应该是高铁,我们最早从德国西门子进口高铁技术,现如今德国开始向中国采购,这是令人自豪的大物件,但在很多小物件上,才能体现出工匠精神。德国正是在大量的小物件上拿到隐形冠军,默不作声地赚取着来自世界的高利润。

德国制造企业总带着一股硬核气质,那种气质不是靠包装营造出来的,而是靠产品的表现力,由内而外自然地散发出来的。比如一家德国企业展示自家生产的粘合剂,仅用三克的剂量就吊起17吨重的卡车,离地超过1个小时,这简直是逆天之表现。其他国家都认为一个小小的粘合剂能吊起几兜泥就可以了,德国的粘合剂实在有点儿品质过剩的嫌疑,但德国工匠从来不理会这样的评价,也很少因经营成本问题,而放弃提高品质。这也是为什么德国70%的制造企业,规模都小于250人,这样就把很多因行政问题导致的成本都省略掉。

除了粘合剂之外,德国的螺母也能做到非常极致,有一些小型的螺母加工企业自1930年创办,仅靠家庭作坊式经营就能延续100年,他们生产的螺母能承受几台奔驰车重量。一个硬币大小的螺母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正是这样的极致让很多小型的企业,成为奔驰、宝马、甲壳虫常年合作的供应商。客户品牌和供应商规模如此不对等,这在中国制造简直无法想象。还有,德国的钢材加工也是世界一流,他们曾经尝试把核潜艇的钢材安装到钟表之上,防水性能达到了12000...

更令人咋舌的是,德国在皮具、文具、瓷器方面也颇有建树,来自全球的游客总会大包小包地来购买不锈钢刀具、硬币包、钱包,墨水笔、圆珠笔等等。因为质量有保证,所以,它们有资格遭遇哄抢。总之,在一些工业、生活小物件制造方面,德国都是隐形冠军,正如我们无从知晓他们的品牌,但却能清晰地感觉到产品的质量就是好。

德国的粘合剂、螺母企业,为什么能成为隐形冠军?

闷声发财,德国的隐形冠军为什么俯拾皆是?

据不完全统计,类似这些叫不上名字的隐形冠军,德国一共有1307家,占全球比例达到30%以上。如此状况不仅会让人觉得无比硬核,同时,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底蕴。或者说,德国能拥有如此大规模的隐形冠军,绝对不只是一两届领导说我们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就能搞定的,更会涉及经济、教育、文化、人性等诸多方面。

首先,德国的隐形冠军企业大都非常重视研发,他们的研发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都在15%以上。相比之下,我们最引以为傲的华为,研发投入比例只有11%,其他中国巨头研发比例都低于10%,而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就更少得可怜,即便是一些龙头老大,想要搞自动化、人工智能,只消看一眼ROI就立即打退堂鼓。大多数人都只想在任期内做出成绩,只注重短期效益,只敢于投资成熟的business model。对于企业长期的发展,一来缺乏耐心,二来也没那个本事;

其次,德国有闻名全球的双轨制教学。德国的孩子早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做人生规划,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有很强的可塑性,又能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天赋。如果学习好,数理能力比较强,就可以选择继续到高中进修,研究排列组合以及傅里叶变换、深度物理等等;如果实操能力较强,或者对制造工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就能走学徒制,尽早开始实习工作,不至于说,大学里玩了四年,什么都没学到,又误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更关键的是,双手已经迟钝,再无心做一个工匠了。当然,德国工匠的社会地位也比较高,同时,收入也很体面,所获得的尊重更是不亚于银行家或者金融家之类的。总之,德国社会的价值观相对多元化,也促使大量青少年投身制造业。

德国制造业之所以没有星光熠熠的大品牌,正在于,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用来升级制造技艺上,而非无限制地扩张规模。如前文所述,德国大多数的企业规模都小于250人,大家没有利润纠葛、没有背后的尔虞我诈。当然,小企业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抗风险能力较低,但小企业更适合高级工匠成长,以及成为隐形的冠军。(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

话题:



0

推荐

康斯坦丁

康斯坦丁

2881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曾在多家IT知名企业就职,并担任过TECOMM副总,科幻星系团队创建人,多家媒体特约IT评论员,科幻作者,目前是自由撰稿人。在《科技日报》、《科幻大王》、《科学画报》、《漫友》、《中国动漫》、《看电影》、《飞碟探索》、《百科知识》、《奥秘》、《新希望》、《电脑报》、《计算机世界》、《软件世界》、《人民日报》等上百家刊物及新浪、搜狐、腾讯、网易、赛迪等多家网络媒体开有特邀专栏。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