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未成年人引发的热门话题,近年来似乎已经司空见惯。厌学、打架、伤人等事件,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屡见不鲜。为了引导未成年人走上正轨,社会各界也是操碎了心。甚至在近日的刑法修正案草案中,也提到要进一步完善低龄未成年人犯罪规定。而针对更易让未成年人沉迷的娱乐方式——游戏,强化、升级各种措施亦迫在眉睫。
 
有消息称,不少《王者荣耀》玩家反映,收到人脸识别验证弹窗提醒。腾讯方面则表示,其已在《王者荣耀》《和平精英》在内超过100款移动游戏产品内开启人脸识别验证。海量游戏“标配”人脸识别这一应用场景愈发广泛的科技手段,看起来让游戏厂商对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信心十足。但果真如此吗?
 
花样不断翻新!防沉迷始终在努力
 
游戏防沉迷,是一个持续多年且花样不断翻新的焦点。早在2007年7月,利用技术手段对未成年人在线游戏时间予以限制的游戏防沉迷系统,就正式投入使用。当时的主要方式,是未成年人累计3小时以内的游戏时间为“健康”,随后则为“疲劳”等。通过收益减半等惩罚性策略,迫使未成年人下线休息、学习。
 
随着时间的推移,防沉迷的花样也越来越多。如,进行实名验证等。惩罚方式不仅有压缩在线时长,还有控制付费额度等。实事求是地说,各种防沉迷之举也举得了一些效果。
 
据此前的数据统计显示,相比启用公安实名校验前,《王者荣耀》未满13周岁的未成年用户平均游戏时长下降约59.8%,13周岁及以上未成年用户平均游戏时长下降约40.3%。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张防沉迷的大网之下,仍有很多“漏网之孩”。
 
究其原因,在于身份冒用难以避免。这也倒逼游戏厂商不断研发,来让防沉迷具有更多花样。此次腾讯引入人脸识别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补全了游戏防沉迷体系的短板,是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
 
效果难言良好,沉迷游戏仍成常见问题
 
表面上看,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在防沉迷体系应该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因为人脸识别的初衷,是针对性解决“孩子冒用家长身份信息绕过监管”的问题。按照腾讯的说话,人脸识别验证主要是将用户真实面部信息与公安权威数据平台数据源进行比对。如二者比对结果一致,即成功通过认证。
 
看起来,人脸识别可进一步提高实名认证精确度,最大限度防止未成年人冒用他人身份信息,从而绕开健康系统的保护。但我们都知道,“熊孩子们”可不会轻易地“束手就擒”。以“王者荣耀 人脸识别”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几乎随处可见“怎么跳过人脸识别”、“不是本人怎么通过”等结果。看来,还是有很多人关心这个问题。
 
最简单的办法,其实就是父母通过人脸识别验证的话,孩子们就能无所顾忌地玩游戏。这是人脸识别难以掌控的事,不可能实时对玩家进行比对和“监控”。这也意味着,人脸识别或许有一定作用,但效果难言良好,沉迷游戏或许仍会成为常见问题。
 
堵不如疏,需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建设
 
必须要承认的是,再前沿的技术终究只是手段,并不是一劳永逸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有效方法。
 
如果不能从根源上改变游戏对未成年人强大的诱惑力、不能将氪金升级的深层套路和模式进行彻底革新,防沉迷体系还是不会取得预期中的效果。要知道,即使是很多成年人都难以抵抗游戏的诱惑,遑论未成年人。
 
堵不如疏。与其时刻防备未成年人沉迷游戏,不如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建设,让他们对游戏、对未来、对自身有更清晰的认知。只有让未成年人保持一颗清醒头脑并明确健康的成长方向,才能让防沉迷水到渠成地实现。(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话题:



0

推荐

康斯坦丁

康斯坦丁

2881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曾在多家IT知名企业就职,并担任过TECOMM副总,科幻星系团队创建人,多家媒体特约IT评论员,科幻作者,目前是自由撰稿人。在《科技日报》、《科幻大王》、《科学画报》、《漫友》、《中国动漫》、《看电影》、《飞碟探索》、《百科知识》、《奥秘》、《新希望》、《电脑报》、《计算机世界》、《软件世界》、《人民日报》等上百家刊物及新浪、搜狐、腾讯、网易、赛迪等多家网络媒体开有特邀专栏。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