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大家已有一个基本共识:将会围绕能源展开。相比于蒸汽机、电力、信息技术,新主角“能源”的范围,相对宽泛且都是硬通货,包括石油、煤炭等等,是不可再生资源,需要用飞机、大炮掠夺之;而黄金、稀土等资源,则需要长时间怀柔,抢到开采权。基于这些背景,能源相关的技术方兴未艾,大家都不吝热情参与,争取坐上牌桌。比如锂电池技术,中国大概花费20年的时间,才有了自己的品牌和冠绝全球的销量,但是否具有强大的话语权,一如芯片之于美国,材料之于日本,尚未可知。只是经常被关键技术卡卡脖子,并不是完全的坏事,毕竟,泱泱大市场不会消退。迎头赶上的决心,配合时间加成,赚钱和话语权只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早在三十年前,日本企业就把锂电商业化,带动一大批国内企业高速成长,长期称霸全球,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日本企业反应失灵,拙劣的经营技巧,让很多企业都陷入亏损,包括日立、东芝等锂电业的大咖都遭遇麻烦。此消彼长,中国锂电企业则凭借廉价劳动力,借着大政策的春风,顺势崛起。

 

顺势而为,中国锂电抓住了哪些机遇?

其实,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人想要崛起,都需要认清形势,顺势而为,减少违反大趋势的坚守,增加顺应大势的转型,甚至是赌性十足的押宝式投资,亦是手段。现在,人人可知的大趋势就是移动互联网,围绕苹果展开的产业链都已赚得盆满钵满,但在2000年的时候,要想看出这个“大势”并不容易,毕竟,在彼时的中国,家庭电话尚未普及。在那个时候,日本电池可谓一家独大,主流是18650圆柱电芯和方形电芯,这两种电池生产制造高度标准化,质量过硬,但只能应用于体积较大的传统手机和笔记本上。

过硬的质量替日本企业赢得了巨大市场,高度的标准化则让他们持续降低成本,日益成熟的产业链几乎让日本企业形成堡垒。中国锂电要想突出重围,只能开拓新路,一来豪赌未来个性化需求,二来采用聚合物锂电技术。

事实上,锂电池技术的开发是先于市场需求的,也就是说,往往是先有技术,消费者才会意识到:哦,原来我们“需要”一个那么小的电池。为了制造出个性化的锂电池,中国锂电企业向贝尔实验室购买了大批技术,在克服掉早期电池鼓包问题之后,顺利迎来了首轮黄金期,包括苹果在内的MP3品牌,对锂电池的续航、寿命、体积有了新的要求,只能做出“大块电池”的日本电芯企业自然无法吃下订单,于是1800万枚的苹果iPod电池订单,从日本转移到中国。这笔订单的里程碑意义在于,它不仅盘活了中国锂电产业链,同时,打通了中国供应商和苹果的合作关系。随后,在寻找iPhone电池供应商时,苹果优先选择熟悉的企业,中国锂电企业自然榜上有名。在2007年接到首批iPhone订单之后,中国锂电催生出龙头企业,而且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

当然,中国锂电要继续加强话语权,仅依靠iPhone订单不太可能。在2015年,中国锂电再次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新能源汽车巨额补贴。巨大的政策春风带来的不仅是充盈的资本,更有抵御日韩厂商的空窗期,让中国锂电完成技术开发和工艺升级。要知道,动力电池的工艺、技术难度都远高于消费型锂电池,如果没有政策创造出的空窗期,中国锂电根本没有希望突出重围。而作为对政策的回馈,中国锂电企业亦快速地完成了工艺升级,采用“低成本的国内原材料”制造出“高性能的动力电池”。显然,这是政策扶植产业的经典案例。

 

深耕产业链,中国锂电靠什么基业长青?

毫无疑问,政策和赌性能够让中国锂电在短期内迎头赶上,甚至把日本企业灭得满地找牙,但要想基业长青,拿到比较大的话语权,依旧要深耕产业链,否则,政策春风所带来的只是一股虚火。回首过去20年,中国锂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用了不同的竞争策略,才能形成现有的产业链集群。 

2000年前后,中国锂电可谓一穷二白,既没有订单,又没有技术,重要的竞争力就是人力成本。要生存下去,就需要舍得一身剐,甚至背着恶性竞争之骂名。事实上,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大规模的制造能力,中国锂电在产业链上连续压低售价底线,以至于有人开始抨击:中国人就是售价屠夫。但产业链发展从无到有,势必要经历血腥和暴虐,彼时中国企业拼的就是“接不是人干的活儿,吃不是人吃的苦”;其次,中国锂电企业从贝尔实验室购买大量技术,本身就是一场豪赌。毕竟,那个时候没有人能预测到MP3、iPod未来的发展,就连解决电池鼓包问题,也是一位CEO“妙手偶得之”的结果。如今回头想想,真是充满了大量变数。好在,中国锂电赢了,赢得万分凶险。 

显然,廉价劳动力、政策保护和赌性投资,都只能用于产业前期的发展。要想坐上牌桌,具有强大的话语权,仍然需要深耕产业链,体现出集群规模优势,将擅长的劳动密集转化为技术密集。众所周知,锂电技术依旧存在巨大的进步空间,包括续航、寿命、能量密度等等,都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来升级之。或许,中国锂电已经坐上牌桌,但谁能率先集成产业链,谁就能赢得新革命。(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话题:



0

推荐

康斯坦丁

康斯坦丁

2881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曾在多家IT知名企业就职,并担任过TECOMM副总,科幻星系团队创建人,多家媒体特约IT评论员,科幻作者,目前是自由撰稿人。在《科技日报》、《科幻大王》、《科学画报》、《漫友》、《中国动漫》、《看电影》、《飞碟探索》、《百科知识》、《奥秘》、《新希望》、《电脑报》、《计算机世界》、《软件世界》、《人民日报》等上百家刊物及新浪、搜狐、腾讯、网易、赛迪等多家网络媒体开有特邀专栏。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