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印度总是和贫穷、懒惰、不靠谱相关,宗教、神牛、资源匮乏、热辣环境以及男尊女卑等问题长期困扰着这个神奇国度,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接受另外一个事实:美国科技公司的印度籍CEO占比最高,硅谷有三分之一的高级人才来自印度,他们在编程、产业链管理方面都表现出杰出的天赋。拿苹果举例,最高层CEO是美国白人库克,中层则有一个巨大的“印度邦”,他们主要的工作就是管理庞大的产业链,保证产能安全、压缩运营成本、整合资源。说得正向一点儿就是优化产业链,减少浪费,说得难听一点儿就是压榨产业链。因为这种工作效益高且周期短,非常容易出成绩。所以,越来越多的印度员工受到库克的青睐,地位自然跟着上升,凌驾于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大陆华人员工之上,甚至在某些部门超越美国白人员工之地位,相当强悍。
 
印度邦在美国、欧洲的势力日益壮大,有两个话题值得中国管理者深思,第一个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印度,为什么能培养出大批的精英人才,我们的教育制度是否能“师夷长技、见贤思齐”呢?第二个就是,印度为什么没能留下这些精英,如今印度崛起,正召唤海外精英返回祖国,而当这些人决定衣锦还乡之时,印度科技会不会快速赶超中国呢?
 
精英教育,印度教育有什么亮点?
 
毫无疑问,印度经济状况不如中国,更没有办法和欧美相提并论,他们的穷人甚至买不起水杯、建不起能遮挡身体的厕所,连吃饭都习惯用手抓着吃,有人调侃说:省掉很多的筷子和塑料,非常有利于环保;同时,印度也是贫富差距最大、种姓制度最严格的国家,处在金字塔顶的印度白人能享受到充足的物质供应和精神供应,即便金字塔顶占比较小,但考虑到印度人口超过9亿,他们所能输出的人才数量也早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说直白点儿,印度的精英群体,实际上是享受着全国范围内的资源,成才率高也并不奇怪。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或者在电影里知道印度理工学院,它被誉为全世界最难考的大学之一,这所学校的门槛非常高,每年的报考人数可以达到45万,但最终录取的人数不会超过1.5万。即便是进入到印度理工学院,想要毕业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一些考试具有世界级难度,学生必须在思维模式、运算能力、语言理解方面综合达标才能完成考试,并取得Pass Grade.大概受西方殖民太过于长久,深受其教育思想影响,包括摒弃笔试考试,提倡思维、运算的乐趣,树立“大学只有开学,没有毕业”的观念。
 
基于西方殖民更客观的条件在于,印度白人普遍具有强大的英文能力,这让他们可以直接读到一些“原版英文著作”,而非翻译过来的作品。在完成大学学业之后,70%以上的印度学生会选择去欧美留学,并扎根当地工作。相比之下,中国学生更多地桎梏于应试教育,同时,也没有哪个特定的群体能享受到充分的高端教育,我们依旧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研究英文语法、四六级考试和托福考试,但真正应用时却总显得尴尴尬尬,既读不懂英文之原著作品,也没有办法同欧美大咖亲切交流。印度人在美国沟通叫Full Communication或者Over Communication,而中国人在美国的沟通最多算一种Under Communication.
 
此外,全球之于印度人的意识流就是:懒惰,懒得一个月都不想换一次内裤。事实上,印度人勤奋程度之间的差异比之贫富的差距还要大。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大多数印度人的目标不是“今生今世活得好”,而是要等来世或者去天堂再好好生活,于是生活随性写意,且缺乏奋斗的动力。但印度理工学院的学生,通过欧美文化洗礼、熏陶以及自己的思考,能更深度地理解生活本质,而他们一旦从思想上得到解放之后,就会变成“超级工作狂”,完全能符合高级人才的标准,再加上狼一样的绿眼睛,很容易成功。
 
衣锦还乡,印度精英会返回老家吗?
 
印度留不住精英的原因非常清晰,或者说,印度早期的教育规划就是要把这些精英送出去,毕竟,依照印度此前的产业链环境,还支撑不起精英们的野心。况且,贫富差距、意识差距所带来的隔阂,更会令印度精英感到孤独,他们在印度找不到自己的同类,就连讨论的话题都无法融合,正可谓:精英在人群之中更孤独,加之,印度的地理环境也不是很优渥。相比于欧美温润的自然气候,印度室外温度动辄达到48,简直是热火地狱。
 
因精英持续外流,印度本土的科技、互联网、制造业的发展都是举步维艰的,一度陷入恶性循环:本土环境不好,印度精英外流,然后,本土环境变得更不好...好在,为了打破如此恶性循环,印度管理者终于动用了强制性力量:
 
首先是制定非常优厚的政策,吸引外来的投资,一时间,包括阿里巴巴、三星、苹果等科技巨头以及大量的中小创业者纷纷涌入印度,或开设分部或倒买倒卖发一笔横财,总之,已经把印度商界搞得非常热闹了;其次,印度管理者前一段时间突然下令,要求来印度投资的跨国企业要强制向本土企业分享数据,如此政策虽然有点儿无厘头,也势必会惹恼科技巨头,但却足以彰显印度管理者的改革决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印度有底气这么折腾,除了能持续地培训精英之外,更有非常庞大的消费市场做后盾,要知道90%的印度人仍然有非常大的消费潜力,他们一面是廉价的劳动力,一面又是全球产品的消费主力。也是基于此,海外的精英开始请缨到印度拓展业务,一来抢占市场,二来又能找一点儿“衣锦还乡”的感觉,比如iPhone 11在印度的组装厂,就是由苹果的一位印度高管发起并主持建设的,也因此引发:印度制造要赶超中国制造的大讨论。
 
按照如此趋势,印度精英是有希望衣锦还乡的。事实上,如果能找到合适的事业,或者有共同价值观的人,精英们还是愿意回到祖国的。毕竟,印度精英在海外的收入再高,也缺乏一种天然的“主流感”,回来建设祖国,不也挺香的吗?
话题:



0

推荐

康斯坦丁

康斯坦丁

2881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曾在多家IT知名企业就职,并担任过TECOMM副总,科幻星系团队创建人,多家媒体特约IT评论员,科幻作者,目前是自由撰稿人。在《科技日报》、《科幻大王》、《科学画报》、《漫友》、《中国动漫》、《看电影》、《飞碟探索》、《百科知识》、《奥秘》、《新希望》、《电脑报》、《计算机世界》、《软件世界》、《人民日报》等上百家刊物及新浪、搜狐、腾讯、网易、赛迪等多家网络媒体开有特邀专栏。

文章